虎克的博客

Enthusiasm Biogeography-Biodiversity Informatics-Data Sciences

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 Comments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作用由低到高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可见,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基础教育的任务正是为人的发展打基础,当然也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打基础,而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基础教育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第三、创造性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互为排斥又互相补充,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对发散思维重视不够,今后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观察墙上的世界地图突发奇想: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竟如此吻合,会不会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呢?魏格纳的这种依靠灵感和顿悟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为主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和培养途径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诞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正是具备了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历史进步。试想若无第一件生产工具就无人猿区别;无冶铁技术就无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无蒸汽机、机器制造就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若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人类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尤其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可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有创新意识的驱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就很有创新意识。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①倡导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允许学生对课本观点发表不同看法,提倡师生讨论、争论;欢迎学生对专家理论提出异议;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可思议"的言行及时予以评价和肯定;不抹杀瞬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②鼓励"独创己见、坚持己见"的自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不要"随大流",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① 设疑发散,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②敢想敢做、启发发现
  有位科学家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创造想象就很丰富,他想象着用各种颜色的液体浇在报春花上,让它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来,如今达尔文当年的创造想象都变成了现实。事生于虑,成于做。有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苗",还要

   original link:
   <a href='http://Apiaceae.github.io/blog/2009/03/31/%E5%88%9B%E9%80%A0%E6%80%A7%E6%80%9D%E7%BB%B4%E8%83%BD%E5%8A%9B%E5%8F%8A%E5%85%B6%E5%9F%B9%E5%85%BB/'>http://Apiaceae.github.io/blog/2009/03/31/%E5%88%9B%E9%80%A0%E6%80%A7%E6%80%9D%E7%BB%B4%E8%83%BD%E5%8A%9B%E5%8F%8A%E5%85%B6%E5%9F%B9%E5%85%BB/</a><br/>
   &nbsp;written by <a href='http://Apiaceae.github.io'>Hooker</a>
   &nbsp;posted at <a href='http://Apiaceae.github.io'>http://Apiaceae.github.io</a>
   </p>

Comments